在古詩中,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句:“單于夜遁逃”。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盧綸的《塞下曲》,描繪了邊塞戰(zhàn)場上敵軍首領在夜間悄悄撤退的情景。然而,在這首詩中,“遁”字的讀音卻常常引起人們的疑問。
首先,我們來明確“遁”字的基本含義?!岸荨痹诂F(xiàn)代漢語中通常讀作“dùn”,其本義是指逃避、隱藏或偷偷地離開。在古代漢語中,這個字同樣具有類似的含義,用來描述某種隱秘的行動或者逃避的行為。
回到詩句本身,“單于夜遁逃”中的“遁”字同樣應該讀作“dùn”。這里的“遁”生動地刻畫了敵方首領在夜晚悄然撤退的情景,與整首詩所營造的緊張而又不失優(yōu)雅的氛圍相得益彰。
需要注意的是,盡管“遁”字的常見讀音是“dùn”,但在某些特殊的語境下,也可能存在其他讀音的可能性。不過,在《塞下曲》這首詩中,“遁”字無疑應讀作“dùn”。
綜上所述,《塞下曲》中“單于夜遁逃”的“遁”字讀音為“dùn”,準確表達了詩句所傳達的意境和情感。通過正確理解這一字的讀音與意義,我們能更深入地體會古代詩歌的藝術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