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楞伽詞語解釋】“楞伽”一詞源于佛教經典《楞嚴經》(又名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),在漢語中常被用來指代這部經典的名稱。但“楞伽”本身并非一個單獨的詞語,而是梵文“?ūnyatā”或“Lankā”的音譯,意為“空”或“無”,象征佛教中“空性”的概念。因此,“楞伽”在佛教語境中具有深刻的哲學內涵。
本文將從“楞伽”的來源、含義、佛教意義及相關詞匯解釋等方面進行總結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楞伽”一詞源自梵文,最初是地名“Lankā”( Lanka)的音譯,后引申為佛教經典《楞嚴經》的簡稱。該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,內容涉及禪修、心性、空性等核心思想。在佛教術語中,“楞伽”也常與“空性”、“無我”等概念聯(lián)系在一起,體現了佛教對宇宙本質和人生真相的深刻洞察。
此外,“楞伽”在漢語中有時也被用作一種修行境界的象征,表示超越世俗、進入清凈之境的狀態(tài)。因此,理解“楞伽”的含義,不僅有助于認識佛教經典,也能加深對佛教哲學的理解。
二、楞伽詞語解釋表
詞語 | 拼音 | 含義 | 來源/背景 | 相關解釋 |
楞伽 | Léng qié | 梵文“Lankā”的音譯,原為古印度地名,后引申為佛教經典《楞嚴經》的簡稱 | 佛教經典《楞嚴經》 | 表示“空性”或“無我”,是佛教核心教義之一 |
楞嚴經 | Léng yán jīng | 佛教大乘經典,全稱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 | 唐代翻譯 | 內容涵蓋禪定、心性、空性等,是禪宗重要經典之一 |
空性 | Kōng xìng | 佛教術語,指一切現象的本質為空,非實有 | 大乘佛教 | 與“楞伽”密切相關,強調事物的無自性 |
無我 | Wú wǒ | 佛教核心教義之一,認為人沒有恒常不變的自我 | 佛陀教義 | 與“楞伽”中的“空性”思想一致 |
禪修 | Chán xiū | 通過靜坐、觀想等方式達到心靈凈化的修行方式 | 佛教傳統(tǒng) | 在《楞嚴經》中有詳細論述 |
三、結語
“楞伽”雖是一個看似簡單的詞語,但在佛教文化中卻承載著豐富的哲學意義。它不僅是經典名稱的音譯,更是一種修行境界的象征。通過對“楞伽”及相關詞語的解讀,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思想體系,以及其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深遠影響。